宿阳朔山寺
蓝智〔明代〕
晚景孤村僻,松门试一登。
秋山黄叶雨,古寺白头僧。
坏壁穿新竹,空床覆旧藤。
宦情与禅意,寂寞共寒灯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黄昏时分,村庄的景象在暮色中显得愈发孤寂宁静;我来到阳朔山寺的门前,试着进去看看能否留宿。
秋日的山中,细雨纷飞,落叶如雨;古旧的寺内,传来阵阵白发僧人悠扬的经文声。
寺院内残破的墙壁已经逐渐坍塌,新生的竹子透过裂缝茁壮成长,直挺挺地穿墙而出;禅床空空荡荡,上面覆盖着老旧的野藤。
既有宦情之愁,又生禅意之境;陪伴“我”左右的,只有一盏寒灯与无边无际的寂寞。
注释
宦情:做官的心情。
简析
《宿阳朔山寺》是一首五言律诗。此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孤村古寺的寂静画面:诗人独登松门,见秋山黄叶、细雨蒙蒙,古寺中白头僧侣静坐。破壁旁新竹穿出,空床上旧藤覆盖,透出荒凉与岁月的痕迹。尾联将宦海浮沉的寂寥与禅意融合,以寒灯映照,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世事的淡然态度。全诗意境深远,情感含蓄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,有难以排遣的荒凉落寞之感。
蓝智
元明间福建崇安人,字明之,一作性之。蓝仁弟。元末与兄往武夷师从杜本,绝意科举,一心为诗。明洪武十年以荐授广西按察司佥事,以清廉仁惠著称。其诗清新婉约,与兄齐名。有《蓝涧集》。 349篇诗文 4条名句
九日渡江
李东阳〔明代〕
秋风江口听鸣榔,远客归心正渺茫。
万里乾坤此江水,百年风日几重阳。
烟中树色浮瓜步,城上山形绕建康。
直过真州更东下,夜深灯影宿维扬。
天目
袁宏道〔明代〕
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,由庄至颠,可二十余里。
凡山深辟者多荒凉,峭削者鲜迂曲;貌古则鲜妍不足,骨大则玲珑绝少,以至山高水乏,石峻毛枯:凡此皆山之病。
天目盈山皆壑,飞流淙淙,若万匹缟,一绝也。石色苍润,石骨奥巧,石径曲折,石壁竦峭,二绝也。虽幽谷县岩,庵宇皆精,三绝也。余耳不喜雷,而天目雷声甚小,听之若婴儿声,四绝也。晓起看云,在绝壑下,白净如绵,奔腾如浪,尽大地作琉璃海,诸山尖出云上若萍,五绝也。然云变态最不常,其观奇甚,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。山树大者,几四十围,松形如盖,高不逾数尺,一株直万余钱,六绝也。头茶之香者,远胜龙井,笋味类绍兴破塘,而清远过之,七绝也。余谓大江之南,修真栖隐之地,无逾此者,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。
宿幻住之次日,晨起看云,巳后登绝顶,晚宿高峰死关。次日,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。数日晴霁甚,山僧以为异,下山率相贺。山中僧四百余人,执礼甚恭,争以饭相劝。临行,诸僧进曰: “荒山僻小,不足当巨目,奈何?”余曰:“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,山僧不劳过谦,某亦不敢面誉。”因大笑而别。
千秋岁·淡烟平楚
刘基〔明代〕
淡烟平楚,又送王孙去。花有泪,莺无语。芭蕉心一寸,杨柳丝千缕。今夜雨,定应化作相思树。
忆昔欢游处,触目成前古。良会处,知何许?百杯桑落酒,三叠阳关句。情未了,月明潮上迷津渚。